炒肝兒

「北京小吃「炒肝兒」是清末由前門外鮮魚口「會仙居」的「白水雜碎」改進而成,白水雜碎以切成段的豬腸、肝、心、肺加調味料用白湯煮就,由於不講究佐料,製作比較簡單,日久不受歡迎。於是店主將心、肺去掉,易名“炒肝兒”,一時間在京味小吃中別樹一幟。 「名炒肝兒,其實以豬肥腸為主,豬肝只佔三分之一。北京小吃炒肝兒的製作方法是先將豬腸用醋、鹽浸泡揉搓用清水洗淨共反复操作三遍,大略去一下肥油,但不能去的太淨,再加入鹼面和鹽細搓兩遍洗淨後細搓兩遍洗淨後再煮。用開水汆燙備用。料和佐料備齊後,開始製作炒肝兒。

成分錶

主料

豬肝150克
豬肥腸400克

佐料

清水2000ml
口系水500ml
綠豆水澱粉適量

食材

八角10克
大蒜50克
15克
10克
黃醬20克
醬油10克
黃酒30ml
味精2克
烹調油20克
鹹鮮口味
技巧工藝
一小時耗時
普通難度

炒肝兒的做法步驟

豬肝、豬肥腸、八角、大蒜、蔥、薑、黃醬、醬油、黃酒、味精、烹調油、清水、口系水、綠豆水澱粉。

先把肥腸放入鹽和米醋用手反覆抓搓數遍,再用清水洗淨。按此程序操作共重複三次。

把肥腸翻過來,把上面的大塊油脂摘取部分,可不必摘得太淨,然後放入食用鹼和鹽,用手反复揉搓再用清水洗淨。按此程序重複兩遍。

把最後沖洗乾淨的肥腸在開水鍋中煮3分鐘撈出。

另起鍋注入清水燒開,裡面放入蔥段、薑片,然後下入肥腸倒入少許黃酒,用微火把肥腸煮熟煮透,大約30-40分鐘。

把豬肝斜刀切條,再頂刀切成柳葉小片,豬肝片兒的大小,大約2.5-3公分長2公分寬即可,片兒不要太大。

切好後放入盆中以清水浸泡10分鐘洗淨。

把豬肝控淨水倒入少許黃酒,用乾玉米澱粉漿拌勻。

把煮熟的肥腸撈出切塊,塊兒不要大,比拇指的指甲蓋稍大即可,俗稱;「頂針塊」。

鍋子上火水燒開,倒入漿製好的豬肝汆燙,鍋中的水要多些,倒入豬肝變色即可撈出備用。

此時的主料豬肝、肥腸已備齊,製成了半成品。

把薑、蔥切末,大蒜切成細蓉。

用清水勾兌好綠豆水澱粉備用。

炒匙上火燒熱,注入烹調油下入八角用微火慢炒,把八角煎焦後撈出不要。

下入一半蒜蓉煸炒。

蒜蓉炒到微黃後,下入蔥薑末稍事煸炒。

下入黃醬炒勻,當黃醬炒出香味兒後便可出鍋。

把炒好的蒜蓉醬放入器皿中備用,假如常做炒肝可多炒些蒜蓉醬,隨做隨用不必每次都炒。

用鍋中的餘油煸炒切好的肥腸,烹煮黃酒。

炒的不要過久,1分鐘即可,稍事煸炒後,注入清水和口彎水。

倒入蒜蓉醬攪拌均勻。

最後用醬油著色,顏色不宜太深,適中即可。

湯開後撒入少許味精提鮮。

用綠豆水澱粉勾芡。

待芡汁糊化後,倒入汆燙好的豬肝,略煮1分鐘。

最後撒上另一半蒜蓉可出鍋。

芡汁的濃度要適中,不可太稀,也不可太過於濃稠,因為稍晾汁芡還會加濃。

盛碗時,要用小碗,每碗兒以三片豬肝十片豬腸,為老北京標準的炒肝盛碗數量。

吃的時候可配以包子油條等都可以。

小撇步

炒肝特性;色金紅、香氣撲鼻、豬肝嫩滑、豬腸香爛、芡汁鮮美、回味悠長。

溫馨提示;


1、一定要選用豬的肥腸製作才好吃,才正宗。


2.重點在清洗肥腸,切不可馬虎和省略操作程序。反覆操作共五次,三次用鹽、醋,兩次用鹼、鹽,每次都要反复抓2-3分鐘,之後清洗至水清為止,最後,要做到肥腸無異味水清為最佳,留有少部分油脂在肥腸上味道會更香,因此,只把大塊的油脂清理掉即可。


3.如喜歡常做炒肝吃,可把蒜蓉醬多炒些放入罐中低溫儲藏,肥腸可多煮些切好冷凍儲藏,豬肝還是建議隨做隨買用新鮮的好。


4.豬肝切好後,用清水浸泡的目的是,一來可去多餘的血水和異味,二來可排除豬肝內部的有害毒素,因為肝臟屬於濾毒和造血器官,只有通過清水浸泡才能排掉內部的大部有害物質,再經過熟製,才能達到安全食用和有益健康的目的。豬肝雖含膽固醇較高些,但對眼睛有好處,常食可起明目的作用,尤其兒童,每周少食用一些會有好處的。


5.老北京的炒肝,雖名為“炒肝”,其實並不是炒製的,只是用燉煮勾芡的方法來製作的,豬肝切不可先用油炒再加湯煮,那樣豬肝會很老,吃起來有苦澀的感覺,口感極差!
沒有帳號?註冊  忘記密碼?

社交帳號快速登錄